关于对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的校内推荐情况 进行公示的通知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关于组织推荐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科发可函字〔2025〕3号)要求,学校拟推荐安徽省极地环境与新污染物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候选者。
现对结果进行公示,推荐条件及拟推荐对象情况详见附件。
公示时间:2025年3月7日至2025年3月13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将书面、实名意见反馈至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231办公室。
联系电话:63602543,63600760
电子邮箱:jsgzb@ustc.edu.cn
特此通知。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
2025年3月7日
附件1:先进集体推荐条件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极地考察重大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在涉极地工作中,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模范践行“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在极地考察事业开创、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或在执行重要考察任务过程中,在我国极地考察的组织管理、科技研究、支撑保障、国际合作与治理、教育培训、公益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
3.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极地考察工作中的各项组织管理规章、制度;领导班子及工作人员清正廉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务实的工作作风及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纪律严明,在执行极地考察任务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近年来未发生违法、违纪、违规情况。在审计督查中发生较大问题,或存在严重职业危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社会保险等行为的,该单位不能参加推荐评选。
附件2:拟推荐对象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安徽省极地环境与新污染物重点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体共40人,集体负责人为谢周清。
1998/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派出孙立广教授和谢周清博士参加了南极考察,199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2005年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了极地生态地质学联合实验室,2017年获批建设安徽省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2024年成功通过重组考核,更名为安徽省极地环境与新污染物重点实验室。在科考和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普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科学考察成绩斐然:先后派出70余人次赴极地科考,不仅在专业领域收获颇丰,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以及省市各级媒体纷纷对其进行报道转载。极大地提升了大众对极地科考的认知,实验室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推动极地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
2. 科学研究成果卓著:创建了利用极地生物粪土层重建企鹅等关键物种演化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Nature, 2000),并成功推广应用到中低纬度区域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风格。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达 70 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其中,SCI论文400篇),包括Nature等顶尖学术期刊,出版专著《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北极岛屿生态地质学》、《南海岛屿生态地质学》、《国家极地科技发展战略报告》、《南极全新世生态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
3.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同时注重内部人才的精心培育。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充满创新活力与协作精神的科研团队,包括安徽省级教学名师和中科院优秀导师孙立广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周清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诚教授、黄方教授和蒋蔚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耿雷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郝记华教授,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启帆教授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朱仁斌教授和刘晓东教授,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褚建勋教授和于慧敏研究员。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为极地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4. 科普宣传有声有色: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广泛且深入地开展极地科普宣传活动。策划并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涵盖建立中科大极地展览馆、科技周科普宣传,中小学、幼儿园的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制作多部科普视频等。孙立广教授在科普创作领域成果斐然,编著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包括《南极100天》《风雪二十年:南极寻梦》《趣南极》,其中《风雪二十年:南极寻梦》获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一等奖,《趣南极》获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同时,孙立广教授主讲的《极地考察与全新世生态地质学》作为我国极地领域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广大线上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学习极地知识的优质资源,在极地科普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